光电迷
您现在的位置: 光电迷 >> 资讯中心 >> 光电显示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AD04 广告替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资讯
更多内容
中国手机产业遭遇转型阵痛,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
中国手机产业遭遇转型阵痛,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作者:OE Fan 文章来源:本站整理 点击数:3012 更新时间:2016/11/23 23:52:18

对中国手机供应链厂商来说,这确实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自2011年以来,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开始超过1亿部关口,市场连年翻番增长,给中国手机供应链厂商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但2014年智能手机出货量从上年4.23亿部的巅峰滑落,日趋饱和的市场竞争加剧,品牌、山寨“人人有饭吃”的好日子已经翻篇。

就像北京渐渐逼近的冬天,一些手机供应链厂商正在感受瑟瑟凉意。近期,被称为“中国手机制造之都”的东莞、深圳,接二连三传出手机零部件工厂破产的消息。手机品牌厂商逐渐抛弃机海战术,精简产品线,挤不进这些品牌厂商供应链的厂商被迫“出清”。

“这是自然法则。”深圳市手机行业协会会长孙文平对财新记者说,“那些产能落后、管理不善的厂商会倒闭,能够改进技术、适应市场需求的厂商会活下来,而且不断有带着突破性技术的新厂商出现。整体来说,中国的手机供应链正在走向繁荣而非萎缩。”

主芯片、存储、屏幕是手机“三大件”,行业人士评价,中国手机供应链历经十多年的模仿式发展,现在生产屏幕没问题,但仍弱于日韩厂商;展讯、海思等主芯片商处在奋力追赶阶段,高通、联发科仍是市场霸主;存储则还处于早期跟随阶段。“中国的手机主芯片很快会赶到前列,也一定会有自己的存储,这是大势所趋。”深圳云英谷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顾晶说。

做了20多年手机的金龙电子(香港)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曾华荣为当下作结:中国手机供应链走过了生产和制造,下一步要走向创造,艰难的转型升级已经展开,有的品牌已经开始了。


洗牌


2015年10月8日,一家名叫深圳市福昌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手机零部件厂商因资金链断裂宣布停产。同日,东莞凤岗镇京驰塑胶科技有限公司也发出了债务清算公告,留下数百名工人及拖欠的巨额供应商货款。

“现在中高端手机厂商都采用金属外壳,福昌、京驰则主要生产手机塑胶外壳。福昌一度为了IPO上市扩充塑胶外壳产能,市场风向一转,根本消化不了。”一位资深行业人士认为,行业洗牌已经开始,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还会有更多的手机供应链厂商倒闭。

已在手机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的孙文平对商业兴衰司空见惯,“中国有上万家手机供应链厂商,随时有人倒闭,随时有人兴起。实际上从我们统计的数据来看,中国手机供应链厂商的数量仍在增加。”孙文平自己开过手机工厂,办过手机供应链金融平台,2007年底,华为、中兴、金立、联想、酷派等57家手机产业链厂商联合发起成立深圳市手机行业协会,孙文平出任协会会长。据该协会统计,目前工信部备案的中国手机厂商约有860家,加上未备案手机厂商总数约1500多家;与手机厂商配套的供应链厂商,500人规模以上、相对成熟的厂商大约有5000多家,若将200-300人规模工厂也算上,全国的手机供应链厂商应该上万家。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及,智能手机竞争激烈,未来三到五年,多数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将消失,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两三家。现实或许没有余承东预料的那么极端,但手机行业的品牌集中化趋势已日益显见。

“品牌商在集中,供应链厂商自然也会集中,譬如排前十的厂商可能占70%-80%的市场份额,后面百来家企业只占到20%。同时,手机供应链分工将更加精细,能适应市场、有独特优势的小厂将存活甚至发展成大厂。”孙文平说。

一些灵活的供应链厂商得到回报。蓝思科技(300433.SZ)是以玻璃加工知名的供应链厂商,董秘彭孟武告诉财新记者,蓝思科技的订单今年一直在增加,工厂开足马力加班加点,根本没有空闲的生产线。

电池厂商欣旺达(300207.SZ)副总裁项海标也对财新记者表示,纵观整个中国制造业,现在几乎没有比手机更好的行业,行业规模一直在增长,适应市场的供应链厂商还是能够从中掘金。据他透露,欣旺达的电池订单根本不受所谓“供应链寒冬”影响,仍保持高速增长。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蓝思科技实现营业收入86.6亿元,同比增长55.64%;净利润6.85亿元,同比增长33.85%。其中手机视窗防护屏收入同比增长24.99%,摄像头防护镜片、指纹识别镜片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相关产品收入同比增长331.95%。欣旺达实现营业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手机数码类锂离子电池模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125.39%。


谁的机会?


蓝思科技、欣旺达已是成熟的一线供应链厂商,早就进入了华为、小米、苹果等品牌手机供应商名单。

2003年,蓝思科技创始人周群飞意外地接到摩托罗拉高管的电话,让他们为摩托罗拉旗舰机Razr V3生产玻璃屏。得到摩托罗拉的订单后,为便于和国际厂商打交道,周群飞注册了蓝思科技。“Lens,是透镜、镜头的意思,方便外国人搜索、理解和记忆。”彭孟武说。

挑剔的摩托罗拉向周群飞提出许多要求,包括“如果明星或总统用摩托罗拉的手机,玻璃屏碎了,划伤脸怎么办?”周群飞带领研发人员钻进实验室,花了三天三夜做了新样品出来:用钢球从一米多的空中砸下来不会破,即使在更强力度下破碎,经过柔性处理的玻璃也不会划伤人。周群飞如此一项项硬磕,最终满足了摩托罗拉的要求。

在手机塑料屏的年代,玻璃屏的摩托罗拉Razr V3以近4000元高价一年内大卖1.3亿部。蓝思就此建立行业地位,诺基亚、三星、HTC等厂商订单纷至沓来。2010年,更透明、更抗磨损的蓝宝石玻璃进入蓝思的实验室,次年即在苹果的摄像头保护盖、Home按键上试水,后又致力于突破高成本、低量产的瓶颈。“我们无法限定客户大量使用蓝宝石的时间,但我们自己时刻准备着,时刻能够起量。”彭孟武说。

一名接近蓝思科技的人士告诉财新记者,蓝思现在积极备战精密陶瓷、曲面屏领域技术,其 2.5D屏(单侧曲面屏)技术已经成熟,正在为三星、华为等厂商供货,3D屏(双侧曲面屏)技术也已实现量产。仅2015年上半年,蓝思在研发上的投入就达到5.6亿元,同比增37.99%,获专利授权48件,新申请专利94件。 “无论是客户、供应商还是技术、产品,一线供应链厂商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护城河,强者恒强的局面很难改变,除非技术发生革命,某类零部件被彻底弃用。”上述资深手机行业人士认为。

新生代厂商必须抓住新技术研发脱颖而出。刚诞生三年的云英谷,借高分辨率屏幕成功杀入手机供应链。云英谷创始人顾晶今年35岁,清华大学毕业后赴哈佛大学读博,2010年归国正赶上智能手机潮头渐起,预感到显示屏在智能手机上的重要性,决定将自己钻研的照相机显示处理技术移植到手机屏,拉上大学师兄林彦、同班同学马振强一起创业。

“当时比较创新的技术方向是四色项目,就是将传统的红绿蓝改变成红绿蓝白或其他四种颜色,通过颜色的调整、组合让光谱成像更清晰。我们一开始也做这个方向。”顾晶对财新记者回忆。

但2012年上半年,在融资不到位、团队失和等种种因素的干扰下,四色项目被迫中止,顾晶几乎陷入“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顾晶不得不重新寻找创业方向。他尝试与多家屏厂沟通,获得了方向性的建议——“能不能在现有的生产线上,用原有的红绿蓝三基色来提高屏幕的清晰度?”中国的液晶屏生产线大都在2005年-2006年间建立,投入成本都在10亿元级别。但液晶屏升级换代极快,客户高规格的产品要求只有日本、韩国的屏厂才能满足。

“如果有一种技术能让既有生产线生产出更高分辨率的屏幕,对整个行业都会有价值。” 2012年11月,云英谷做出第一款图像处理芯片海王星渲染芯片,用较低成本实现了HD显示效果,帮助屏厂比市面上更高一代的同类产品降低5-10美元成本。

敲开第一个客户的门并不容易。2013年,云英谷终于得到了10万颗图像处理芯片的第一笔订单,并借此启动了A轮融资,祥峰投资、中信资本入局。据知情人士透露,两家风投各自投了1000万元,云英谷依靠这笔资金实现了量产。完成量产六个月后,云英谷攻下屏厂京东方,经后者穿针引线,与几家台湾芯片供应商签订了技术授权协议,由此实现了技术授权、销售提成的商业模式,将芯片生产交给台湾厂商,自己专注研发。

台湾芯片厂商把云英谷带给了夏普,而夏普又将应用了云英谷新一代显示技术Rainbow-RGB的屏幕卖给了索尼。之后,三星、JDI等品牌厂家开始与云英谷寻求合作。“现在几乎所有的屏厂都与我们合作了,今年已经实现盈利。”顾晶透露,云英谷还在进一步开发新一代的显示产品。目前云英谷已经积累了30多项专利,并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地申请了专利保护。

上述资深手机行业人士指出,云英谷的例子证明,一旦打通生态圈,积累了渠道关系,新入局者很快就能施展拳脚,迅速崛起。但中国手机供应链已自成体系,新入局者想在传统领域竞争非常困难,必须在新技术或新领域上寻找商机。


产业链造血循环


中国的手机供应链厂商大多谨慎低调,市场在小米、华为一路崛起的热浪背后,也只能看到它们模糊的剪影。潜行多年,它们现在到底是何水平?

孙文平认为,目前以深圳为中心的泛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完善的手机供应链体系。全球86%的手机都在中国生产,包括苹果、三星,它们的供应商也大多来自中国。

知名电子行业分析师孙昌旭亦称,从硬件角度,中国手机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可媲美苹果、三星。一是中国手机厂商品牌意识提高,注重质量,工艺水平显著提高;二是越来越多的中国手机零部件厂商成为苹果、三星等国际品牌手机厂商的供应商,在国际合作中提高了自身能力。

十年间,中国手机制造行业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曾华荣的记忆里,2000年前后,中国的手机市场是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等外国品牌的天下,当时中国厂商主要是从西门子等国外厂商手里买回手机主板,再加上外壳、电池等零部件组装完成。

孙文平也认为,2003年以前,国产手机没有自己的零部件供应链。最早的国产手机波导手机都是进口整机再贴上波导的标签,甚至开模、注塑、胶粘,都要去韩国订购。到了2003年-2004年,中国手机供应链才初见雏形。

芯片厂商联发科2004年推出了芯片交钥匙模式,使手机制造变得简单。大量中国山寨手机厂商趁势兴起,加上国外手机品牌逐渐向中国转移供应链,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看到了机会,投身手机生意。深圳原来做录音机、收音机、MP3/MP4等产品的厂商,吸收了韩国的注塑理念,开始抢占注塑市场;温州商人则一步步打入电池、喇叭、数据线、摄像头等领域;中国也开始有自己的手机方案设计公司,不再从韩国、日本购买手机方案。

2008年前后,中国手机供应链迎来了井喷式发展。据孙文平介绍,2008年,深圳市手机行业协会组织了几十家企业上书工信部,最终工信部把国产手机准入注册资金从2亿元下调到了2000万元。这一步颇为关键,直接推动了“山寨”手机厂商转向做自有品牌,配套供应链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渐渐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

今年40岁的张学政赶上了这波大潮。2006年,曾在意法半导体、中兴通讯等多家相关厂商工作的张学政,拿出10万元积蓄创办了一家手机方案设计公司闻泰通讯,组建40多人的核心研发团队,自主研发手机主板,并提供完整的手机方案。 2008年,闻泰通讯与几家公司联合出资1000多万元,购买了200多亩土地,兴建手机制造工厂。“现在80%的零部件都可以在国内找到,但芯片、存储等零部件还需要向国外厂商购买。” 闻泰通讯总裁助理邓安明对财新记者说。

多位接受财新记者采访的手机圈内人士都认为,中国手机供应链已经在模仿、学习中走向了“自我造血”。曾华荣给财新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手机的成本计,金属外壳一般约为10-30美元,主芯片约为10-15美元,屏幕约为15-20美元,摄像头约为10-15美元。十多年前,这些钱都是国外厂商赚去的,现在,展讯、华为海思、RDA都能做芯片;京东方、天马能做屏幕;能做金属外壳、摄像头的中国厂商就更多了。

“假如一部手机的成本是100美元,现在至少70美元是中国自己的。” 曾华荣说。

中国仍在核心技术领域上落后,如存储、主芯片,但中国厂商信心十足。“十年前中国没有显示屏,今天不逊国外厂商;五年前中国没有芯片,现在展讯、海思崭露头角。我相信再过五年,中国的主芯片也能和高通、联发科媲美,现在几乎为零的存储也一定有未来。” 顾晶说。

孙文平认为,从全球供应链体系来看,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美国各有千秋。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厂商长于芯片领域;显示屏领域,中国相比韩国、日本亦属弱势;中国内地厂商在电池、数据线、塑胶、充电器等领域以质优价廉绝对超越,譬如日本现在需要花费50万元成本的塑胶开模,中国厂商10万元就能搞定。

现在,只要客户拿出需求,中国有几十家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可以快速设计出手机方案,拉起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将手机生产、包装再配送到客户指定仓库。2010年,小米在考察了多家ODM厂商之后,最终将红米交给了闻泰通讯研发、生产。至今红米出货量超过5000万台。之后,魅蓝、荣耀4X、乐檬都选择了这种模式与闻泰通讯合作。

中国的手机供应链已在向外输出。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2011年,摩托罗拉的一款中低端手机通过闻泰通讯研发、生产的总成本要比摩托罗拉自己降低一半。此后HTC、Acer、Alcatel都来找闻泰通讯合作。“现在,印度的大部分手机都来自中国的ODM厂商,譬如印度前三大本土手机品牌Micromax、Intex、Lava的产品大多出自龙旗、酷派、闻泰之手。其中闻泰不仅为Micromax提供手机成品,还为其提供用户数据分析、服务器升级、软件开发等后端服务。”

邓安明向财新记者证实,闻泰的工厂一直在满负荷生产,现在的生产线已经排到了2016年。


吃苹果的甜蜜与风险


自2007年推出第一款iPhone,苹果在全球手机业地位至今难以撼动,其设计工艺、产品质量以及自成体系的iOS操作系统赢得数亿消费者,斩获高额利润。 截至2015年6月的第三财季,苹果的净营收、净利润、iPhone销量均录得超过30%的增长,其中六成以上收入来自iPhone,三财季iPhone获得59%的高增长。

全球厂商都想挤进苹果手机供应链,这不仅意味着从苹果的大蛋糕中分食,还会有一飞冲天的市场口碑效应。孙文平透露,2015年,苹果近一半的手机零部件供应商在中国,它们主要分布在外壳、天线、电池、玻璃面板、数据线、麦克风等领域。

2007年,刚刚起步的苹果定标日本、中国台湾的供应链厂商,蓝思科技是为数不多一开始就被苹果相中的内地厂商。知情人士透露,2006年,苹果发布第一代iPhone之前,就开始与蓝思科技接触,提出玻璃盖板需求。2007年初蓝思科技通过苹果的供应商认证。

2015年3月登陆创业板的蓝思科技,其高度依赖苹果的收入结构备受市场关注。2012-2014年,蓝思科技从苹果获得的收入分别为67.76亿元、64.01亿元、82.07亿元,占总收入的60.70%、47.94%和56.61%。

还有一些中国内地厂商通过上游厂商间接给苹果供货。一位熟悉欣旺达的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尽管欣旺达三年前才直接与苹果进行合作,但很早就通过与国外锂离子电池厂商的合作间接为苹果供货。

在孙文平看来,苹果供应链是2012-2013年间开始向中国内地转移。他在2013年曾受邀参观河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当时就有47家苹果的供应链厂商入驻郑州航空港。

2014年6月,苹果公布了2014年供应链地图,793家工厂成为苹果的新一轮供应商,分布在美国、法国、墨西哥、巴西、日本等各个地区。瑞信证券研报称,中国大陆厂商以349家的数量位居榜首,日本139家厂商,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供应商分别是60家、42家。

“由于材料、工艺等诸多因素差异,苹果供应链和国产手机供应链重叠度大约是30%。”孙文平称。

“苹果对供应商的标准更为严苛,不仅考察产品流程、工艺、质量等技术维度,还包括企业文化、管理水平、员工薪酬福利、社会责任等,还不是固定时间考察一次就完了,经常走进供应商工厂进行多次考察。”上述熟悉欣旺达的业内人士称,“许多中国厂商在与苹果的合作中提高了自身的整体实力。”

一家苹果供应链厂商评价称,苹果是负责任的公司,它不是把供应商的利润挤得干干净净,而是会投入资源与供应链厂商协同研发,甚至会补偿供应链厂商的研发费用。

不过,业内也有不少声音向苹果供应链厂商发出警告:不能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苹果身上。苹果在供应链上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与苹果的合作要相当谨慎,不能盲目扩大产能或投注新技术,以避免苹果一旦转向带来的风险。


供应链外迁威胁


近几个月,中国品牌手机厂商纷纷宣布在印度投资建厂。金立印度负责人阿温德8月底向财新记者透露,金立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1500万美元实现在印度本土化制造。这笔钱将用在与富士康合作生产手机,以及与一个印度本土厂商合作建立工厂。酷派内部人士亦对财新记者介绍,酷派将在印度建厂,目前已谈妥合作方,预计会在两年之内把印度的研发队伍建立起来。

此前七八月间,中国手机品牌vivo已经宣布了在印度兴建一家30万平方英尺手机组装厂的计划,预计到2016年底该厂最大产能可达每月100万台;小米通过与富士康的合作,实现了在印度组装生产智能手机;联想找到了摩托罗拉以前在印度的合作伙伴Flex,在手机生产上开展深度合作;华为也明确了要在印度建手机厂的计划。

一直在中国耕耘的富士康、三星正将目光投向中国之外。富士康今年8月宣布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签订协议,未来五年将投资50亿美元在该邦兴建工厂。此外,富士康还在考虑在印度其他邦建设制造工厂,以迎合印度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三星则一直加码在越南的投资,在越南东北部太原省兴建了两座手机工厂。近日,三星天津手机工厂的多名员工告诉财新记者,天津工厂获得的订单在减少。以前三星 Note3、Note4等高端机型都在天津生产,但今年8月发布的Note5已转移到越南和广东惠州。

中国的地租成本、人工成本不断推涨,加上各地对外国手机厂商投资建厂的优惠政策减少,中国手机供应链既有的一些优势正逐渐丧失,这一点,已是众多市场参与者都能看到的趋势。不少中国手机供应链厂商开始担心,印度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中国? 他们并不担心越南,认为越南的市场规模小,即便人工、土地成本低,也很难吸引大批厂商入驻。但拥有超过12亿人口的印度市场广阔。截至2014年底,印度手机用户约为6.1亿,其中使用智能机的用户只有1.15亿。没有手机或仍在使用功能机的印度人,诱惑着手机厂商的胃口。

在印度政府的政策鼓励之下,印度手机产业正在走中国曾经走过的道路。酷派内部人士介绍,2015年2月,印度政府出台了新的税收政策,一方面将手机进口关税从原来的6%提升到12.5%;另一方面取消了本土手机的CENVAT(印度中央增值税)。这意味着,在印度本土生产销售,要比从中国进口手机少缴纳约12%的税。这是中国手机厂商纷纷来印度投资建厂的主要动因。

有业内人士预言,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建厂之后,先是带去组装生产线,之后带去零部件生产企业,然后是研发和设计,印度在与中国厂商的合作中会逐步积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变“中国制造”为“印度制造”。

“印度自然希望手机供应链转移过去,但是短期内根本转移不了。”在孙文平看来,印度的工人虽然每月只要六七百元人民币的工资,但工作效率低,中国的工人一个能抵上印度五个。“印度能不能培养出成熟、合格的类似中国珠三角水平的高级技工,要打大大的问号。”他说,“现在所说的手机供应链转移仅停留在表面,许多国产手机只是把最后的工序甚至只是包装放在了印度。短期内要实现供应链彻底外迁,在印度、东南亚地区都不太现实。”

曾华荣也认为,印度和东南亚的手机制造业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印度手机供应链想赶超中国,目前看不太可能。首先,生产手机需要配套的生态链和技术的积累,所有配套尽量在一个园区内齐备;制造业的前提是充足的水、电供给,但印度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此外,印度土地私有制,房屋有产权保护,在印度建厂可能需要解决更多的利益纠纷。

不过,另有业内人士指出,手机供应链是跟着市场走的,一旦印度手机市场爆发,看到机会的印度商人也会像当年的中国商人一样,想方设法挤进供应链,所有的外部条件,譬如政策、基础设施、物流等,都会迎刃而解。

资讯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条资讯:

  • 下一条资讯: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技术中心 | 图片中心 | 下载中心 | 关于本站 | 热点关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 Since 2005, OE Fan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3043759号-1, 沪公网安备31011402001917号